霞山招商指南
位置境域
霞山区是湛江市中心城区,位于雷州半岛
东北部,濒临湛江港湾。地理坐标东经110°18′~110°30′,北纬21°01′~21°17′。东隔麻斜海与坡头区相望,东北以菉塘河为界与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相接,北至楼下村与赤坎区文保、草苏村交界,西北至陈铁、西厅、东纯村与麻章区白水坡、厚礼、沙沟尾、江门坡村交界,西至三岭山森林公园与麻章区祝美村交界,西南至北月、木兰村与麻章区鹿绪、客路村交界,东南拥湛江港与东海岛经济试验区相连。全区由一块大陆和特呈岛组成,土地总面积116.97平方公里。
地质地貌
地质:霞山区地层属于新生界第四系的下更新统。主要岩性为一套杂色粘土,粉土质砂、粉质粘土、粘土、砾石和砂互层,其厚度为13.58~254.14米不等。地层产状近乎水平,交错层理发育,与下伏上第三系下洋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。霞山区地表层的第四系松散至半固结积层产状近于水平,其下的基底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。基底构造格架主要由北东向及北西向基底断裂组成,次为东西向及南北向基底断裂,均为隐伏基底断裂,控制基底形成局部断陷和断隆。
霞山区域由于物理、化学、人力、物力及自然灾害的影响,在个别地方出现了地面沉降、滑坡、崩塌、地裂缝、膨胀土地变形、软土地基变形、环境水污染、水土流失及土地砂化、水库山塘和港口淤积等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。
地貌:霞山区由陆地和一个海岛构成,东西宽10.5公里,南北长12公里,除去海峡,陆地总面积116.97平方公里,其中特呈岛面积3.6平方公里。
霞山区地势北部、西北部较高,逐渐向沿海倾斜,以滨海平原为主,局部为台地,间有丘陵,三者比例约为5:3:2。滨海平原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带,台地、丘陵处于西北部。海拔高度:滨海平原在2~20米之间,台地在30~50米之间,最高点是三岭山,海拔高度108~165米。本区地势平坦,土层深厚,绝大部分地面坡度在10度以内。
气候
霞山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北缘,属热带季风气候,夏长冬短,日照长,气候温和。雨量丰富,分布不均,台风、干旱、海潮、雷电威胁较大。
光热:霞山区太阳辐射较强,日照时间长。7—10月份日照时数量长,分别为215.2小时和194.2小时。 2、3月日照时间短,分别为77.6小时和79小时。光能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110.28千卡/平方厘米。
气温:霞山属热带季风气候,热季时间较长,寒季时间短,7月气温最高,月均28.9℃。1月气温最低,月均15.8℃。年极端高温38.1℃(1958年5月9日),年极端低温2.8℃(1967年1月17日)。从热量条件看,无气象意义上的冬天。
水文
河流:霞山区只有2条小河:南柳河,菉塘河。
南柳河 属于浅短河,全长13.5公里。发源于三岭山,流经霞山区海头镇,于霞山区宝满村东注入湛江港湾。该河上中游常年枯水,下游成为城市排污河。
菉塘河属于浅短河,全长6.2公里,发源于霞山区海头镇屋山村后塘岭。下游已成为城市排污沟。
潮汐:霞山区沿海潮汐属于不规则半日潮,湛江港湾平均潮差2.18米,最大潮差4.52米。自湾口上朔到湾顶潮差增大,涨潮历时长于落潮。潮流受地形控制为往复流,最大涨潮流速2节,落潮流速3节。台风暴潮水位高达6米。
土壤
霞山区两面环海,地势较低,土壤成带状分布。土壤的成土母质以滨海冲积物和浅海沉积物为主。滨海冲积物发育的土壤分布在沿海地带,浅海沉积物发育的土壤遍及全区,分别占霞山区陆地面积116.97平方公里的51.93%和33.75%。玄武岩土壤和沙质岩土壤这两类土壤约占霞山区陆地面积的14.32%。霞山区的土壤类型有水稻土、砖红壤、菜园土、滨海沙土、滨海盐土和滨海盐渍沼泽土等6个土类。
